×
现代远距离教育

冬奥会上机器人集结,无人服务风口将至?

2022年,北京冬奥会开幕式“空灵、浪漫、现代、科技”,科技创新成果的综合运用让其显得如此与众不同,不仅全程使用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,还开拓性地综合运用人工智能、5G、AR、裸眼3D和云等多种科技成果。

除了开幕式科技感十足,“科技冬奥”也是本届北京冬奥的主要特色。在2月2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首日,“机器人水下传递冬奥火炬”的消息引发了大家的热议。这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间的水下火炬传递。

从外观上看很像一颗冰壶。它手持燃烧着的火炬,沿冰壶赛道旋转滑入冰洞口。与此同时,水下机器人也做好了准备,它的机械臂紧紧握住火炬,不断向水陆两栖机器人靠近,并在 10 秒钟内准确接过火种,完成了传递。

与此同时, 引导机器人、递送机器人、物流机器人、炒菜机器人、送餐机器人、巡逻机器人、收银机器人......从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到竞赛场馆,服务机器人无处不在。

机器人助力冬奥防疫

加拿大广播公司(CBC)体育频道曾发布了一则视频,视频中一台机器人在工作时发现和它打招呼的外国人没有戴口罩。于是,立刻停下“脚步”,发出了“佩戴口罩”的提醒。拍摄者表示谢谢后,机器人随即离开。

视频中的机器人正是北京冬奥会的巡检机器人,集公共空间巡控、口罩检测预警、热红外测温、手部消毒等功能集于一身,安全、防疫两不误。在巡逻时,它可以发现方圆5米内未佩戴口罩的人员,并发出佩戴口罩的提醒。头顶还配有无接触式手部消毒设备,通过头顶消毒设备的红外感应设备,自动喷出消毒液。

事实上,这只是机器人助力北京冬奥防疫工作的冰山一角。

与往届冬奥会不同的是,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竞技赛事,还要面临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验。因此使用机器人来减少人员接触,为人流量大、人员复杂的北京冬奥形成一道疫情防护网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。

在各大场馆及冬奥村入口,参会人员无需摘掉口罩,一秒即可实现身份识别、智能测温、健康宝、国家健康码、核酸检测、疫苗接种、公安联网、电子登记8个查验环节,并且温差可以控制在0.2℃以内。

进到场馆区内,在观众区、媒体工作区、工作人员区、运动员区、比赛大厅等各个大面积公共区域都有机器人负责清扫消毒工作。

这类雾化消毒机器人的底盘装有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,扫描识别前方路况,避开障碍物。雾化消毒机器人一次能装16升消毒水,通过头顶上的四向喷头喷洒药剂,单台机器人消毒面积最多可覆盖1000平方米以上,单次续航可以达到4-5小时。

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毒方式,机器人可按事先设置好的任务开展消杀作业,而且工作人员可远程操控暂停,可以避免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被感染和遭受化学消毒剂伤害的风险。由此来看,机器人无论是在消毒效果、消毒效率上,还是安全性上,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。

真无人的机器人餐厅

除了助力防疫,机器人在本届冬奥会上还在充当“志愿者”、“服务员”、“厨师”等。

冬奥村作为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,也是提供服务保障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,冬奥村内也配置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。比如位于广场区、赛时承担各代表团注册、安检第一站的代表团接待中心设置了接待机器人,提供志愿者引导、标识引导等工作,可以引导运动员来到行李寄存区或者带领运动员来到验证点,运动员在验证无误后即可办理入住。

这类接待机器人具备室内定位、路径规划、行人及路障避障、感知电梯拥挤程度等多种功能。通过头部前方1200像素摄像头进行人体检测,在最远距离10米范围内识别到用户时,触发播报招揽语主动问候。当用户走进,人机距离1.5米时,机器人被唤醒,可以进行人机交互。

当然,这还不是北京冬奥会机器人最集中的地方,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餐厅才是机器人最集中的地方,且在冬奥会开幕前就成了“网红”。

据了解,地下一层的主媒体餐厅占地2500平方米,其中自动酒吧区占地412平方米,中餐云轨区646平方米,媒体就餐区1522平方米,总面积5360平方米。

整个北京冬奥会厨房空无一人,厨师和服务人员均是机器人。据了解,智慧餐厅内配备了120台制餐机器人,餐厅内智能化、自动化的餐饮设备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,确保点餐、备餐、上菜全过程自动化,可同时为数千人服务。

上一篇:宁都:“力度+温度+速度” 服务城乡客户 保障可
下一篇:疯狂!在这里,一套公寓成交价8个月猛涨1000万元

Top